2025/07/11
那些“反常识”的商业规划…

传统观点认为,空间要“看得见、走得顺”;但新一代消费者告诉我们:他们要的是惊喜、是情绪、是不可复制的体验感

首层商业以超市+美食广场完成“去零售化”,近郊大盘开发却以点式布局…那些看起来“反常识”的空间规划,却成为打动消费者的关键。

那为什么“反常识”的规划反而更有效?我们从业态布局、空间组织、商铺规划、动线设计与内装表达五个维度,逐一拆解反常识的规划逻辑。

一、五大反常识规划逻辑

1. 业态布局:首层“去零售化”,把小吃搬上黄金楼层

在传统商业逻辑中,首层是“黄金位置”,由好形象高租金的奢侈品与高化零售常年占据,但曼谷 Emsphere 则反其道而行。

项目位于EM商圈,距离其“姐妹项目”The Emporium与The EmQuartier步行仅5分钟。作为EM商圈的最后一块拼图,Emsphere与众不同,不仅打破了“高奢精致范”,以“粗犷毛坯不夜城”形成错位;更打破传统,实现首层的去零售化。那它具体是如何做的?

曼谷 Emsphere项目图 图源网络 

 

首先,把“首层”还给真实需求

项目首层主题为EM Market,由超市、美食广场和市集为主。EM Market由两层挑高的空间构成,集结近百家本地风味餐厅与甜品咖啡,日均客流高达3万人次。它的成功,告诉我们在体验成为消费驱动力趋势之下,“黄金楼层匹配黄金品牌”的逻辑正在失效,首层不再是零售品的展示橱窗,而是承接真实生活需求的入口。

曼谷 Emsphere各楼层业态分布 图源网络 
曼谷 Emsphere首层业态组合 
以EM Market承接高频生活需求 图源网络 

其次,拆掉边界,建立消费与生活的链接

传统商业空间讲究边界清晰,EM Market则主打“去边界化”,商铺之间没有明显区隔,以开放感将商品与商品、人与商品、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建立,使得空间更鲜活,场景也更具情绪浓度。对于游客而言,一进入到场内,则将自己置身于成百上千种泰国风味小吃堆中,莫不失为一种极具风情体验的视觉盛宴。

无边界设计使人、品牌、商品之间高度互动融合  图源网络 

总而来看,传统商业的业态布局更关注效益而非人的需求,但未来的商业规划,必须“以人为本,用心筑场”,从用户需求出发,打造便捷、高效、有温度、有粘性的生活场。

2. 空间组织:近郊大盘商业却不聚集,点状散落于日常

传统近郊大盘,商业多以聚集布局,以规模效应汇聚商业氛围。但麓湖却打破这一惯例,以点状方式,提升整体活力。

麓湖大盘占地约8300亩,商业建筑面积约150万㎡,涵盖艺展中心、麓客岛、天府美食岛、麓湖CPI等多个商业板块,这些商业以点式布局,表面看似分散,则如同毛细血管般,构建起从宏观到微观的稳固生命网络

麓湖的点状商业格局  图源网络 

宏观层面,麓湖实行三级渗透布局:

社区层面,麓坊中心、漫汀Circle、D4便民中心和沄廊商业服务居民的日常生活;

区域层面,天府美食岛与漂浮食堂打造品质生活与社交的核心场所;

城市层面,艺展中心和社群活动,驱动成为文化休闲的城市目的地。

这种三级渗透的策略,将分散的大盘巧妙整合,既创造了便捷的日常幸福感,也通过点状布局最大化将客群与消费进行最直接的串联。

麓坊中心:以社区商业渗入日常生活  图源网络 
麓湖美食岛:以品质餐饮形成社交集聚地  图源网络 
艺展中心打造城市文艺据点  图源网络 

微观层面,麓湖CPI项目将点式布局发挥到极致。项目商业体量不足1.3万㎡,却配备了约3.1万㎡的景观绿地。二十余栋商业建筑零星散布于林间,虽无传统的规模集聚效应,却将生活场和消费场无缝衔接 

 

麓湖CPI部分商业建筑、景观实景图  图源网络 

从麓湖大盘可以看到,松弛的散是高级的聚。规模效应让人“来访”,点状布阵让商业“在场”。通过点状布局,不仅打造了高密的服务网络,更创造了贴近真实生活的“所见即所得”便捷体验。

3. 商铺规划:不追求得铺率,更追求公共性

当下,越来越多商业项目开始摒弃“得铺率至上”的传统思维,将关注点从“填满每一平米”转向“如何让人停留”。曼谷的The Commons Saladaeng与Dusit Central Park便是典型代表。 

The Commons Saladaeng:用公共大空间换长期主义经营

The Commons Saladaeng位于曼谷老牌富人居住区,项目总体量约3000㎡,是一个社区型商业。在这“螺丝壳”的小空间内,项目没有追求高密铺位,而是将最大比例的面积留给公共区域

The Commons Saladaeng项目图  图源网络 

项目得铺率仅40%左右,大量空间被用于布置座椅、绿植景观和休闲小品。虽然牺牲了商业面积,却精准回应了“数字游民”对社交与松弛感的需求。

一方面,通过台阶将社交节奏自然串联:拾阶而上,依次为一层的餐厅和咖啡吧、二层的美食广场,以及三层的多功能大厅。

另一方面,通过运营激活空间,让公共区域不断切换角色:时而是周末的创意市集,时而是音乐演出的舞台。

整体用大空间的方式换来了可持续的社群氛围与长期的经营活力。

The Commons Saladaeng项目局部公共空间图  图源网络 
以社交餐饮满足数字游民需求  图源网络 

Dusit Central Park:以公共绿洲取代密集铺位

Dusit Central Park有异曲同工之妙。项目距离四面佛商圈直线距离2KM,是一个集合商业、住宅、办公为一体的高端综合体项目,旨在打造顶级奢华综合生活目的地。

Dusit Central Park项目示意图  图源网络 
Dusit Central Park项目的空间关系 

 

项目在最贵的黄金地段,却未追求得铺率,而是将宝贵的商业面积用于打造全城最大的屋顶公共花园。花园位于项目L4至L7层总面积约11,200平方米,不仅覆盖大片绿植,还配置了约700米的健身步道、儿童游乐场、烧烤台等多样化功能空间。

蔓延4层的空中花园  图源网络 
多元化健身步道  图源网络 

两个案例来看,我们发现,商业正在从“租赁场”转向“体验场”。公共空间作为连接人与人、人与商业的社交载体,它不再是动线的“剩余角落”,而是体验的“主场”。创造有粘性,有舒适度的空间,才是决定商业粘性与复购力的关键。

4. 动线设计:不是简单高效,而是刻意上“难度”

传统认知里,商业动线是效率优先,但重庆下浩里与曼谷Emquartier 的动线规划却在故意上难度。

重庆下浩里:设计攀爬动线,消费变趣味探险

重庆下浩里项目位于重庆南岸区,是主打城市记忆的文旅地标商业。

重庆下浩里实景图 图源网络 

来到下浩里,就是要爬山路。在动线设计上,下浩里刻意没有设置扶梯,利用山城的立体地形,将 “爬坡上坎”转化消费动线。

项目依据山背街巷、山面吊楼以及山间溪流划分出“巷台”“山台”“溪台”三大区域。游客需攀爬70度的陡梯,穿过“一线天”般的窄巷,才能探寻到隐匿其中的店铺,把原本寻常的消费行为变成一场充满未知与惊喜的探险。

重庆下浩里以攀爬动线增加游逛趣味 图源网络 
左图为下浩里吊脚楼建筑 右图为溪流瀑布实景图 图源网络

Emquartier: 用环形步道,打造趣味高区

Emquartier总建筑面积约23.2万㎡,是泰国知名的重奢消费场。共12层,其中地上约9层。

在高区动线设计上,Emquartier并未采用常见的“飞天梯”以提升垂直通达效率,而是选择了采用缓缓上升的环形步道,增加体验感。

Emquartier垂直花园实景图 图源网络 

L6至L9层之间,以一条缓缓盘旋的环形动线贯穿4层,步道两侧分布着100多家知名餐饮品牌,结合悬挂的环形绿植,整体不仅将四层空间无缝串联,也将高区的餐饮消费从“目的性动线”变为“沉浸式漫游”, 显著延长了客群的停留时间与消费深度。

Emquartier楼层区域
Emquartier环形动线 图源网络 

总体来看,传统动线讲究“最快抵达”,而优秀的商业动线却懂得“刻意绕路”。

这种“反常识”的设计策略,将空间路径转化为“体验场景”,激发消费者从“被动穿行”变为“主动探索”,让动线变成游径。

5. 内装表达:拒绝精致感,偏爱粗粝风

精致内装曾是标配,但近年,粗粝反精致却成为新趋势, TAMBURINS便是代表。

TAMBURINSGentle Monster母公司 IICOMBINED Co., Ltd. 于 2017 年创立,主打香氛类产品,包括香水、护手霜和香氛蜡烛,以“探索不被定义之美”为品牌理念。凭借粗粝风出圈,其中首尔圣水旗舰店最为知名。

TAMBURINS 首尔圣水旗舰店以“花园凝视”为主题,将混凝土质感发挥到极致。外立面采用石灰材质,营造出“孤独洞穴”般的氛围,将香氛产品融入其中,激发强烈的探索欲。

首尔圣水旗舰店以“花园凝视”为主题 图源网络 

步入室内,首层空间保持完全裸露的结构设计。钢筋混凝土的梁柱与管线不加修饰的展露在外,粗糙的表面纹理清晰可见,仿佛能触摸到建筑最原始的生命力。

内部陈列着形态各异的雕塑,金属材质与原始混凝土墙面相互呼应。一对涂抹润唇膏的老夫妇艺术装置周围满是土壤和绿植,与建筑外部的水泥元素相契合,墙面展示着画家 Jaeheon Lee 的作品《Viewer in the Garden》,整体将消费者化身为花园参观者。

 

抹润唇膏的老夫妇艺术装置 图源网络 
室内以原始泥土渲染花园氛围 图源网络 

从TAMBURINS可以看到,商业空间正在从“光鲜亮丽”回归“真实质朴”。用裸露的肌理讲述品牌故事,以不完美的美学唤醒消费者内心对真诚的渴望,满足了当代消费者对差异化和情感共鸣的追求,也成为品牌辨识度与竞争力的核心利器。

二、结语

反常识,不是挑战规则,而是顺应人心。

空间从“为商业而造”,转向“为消费者而生”,从冰冷的效率机器,变成有温度的生活载体。当空间设计开始有情绪、有温度,商业才会有共鸣、有活力。

传统观点认为,空间要“看得见、走得顺”;但新一代消费者告诉我们:他们要的是惊喜、是情绪、是不可复制的体验感

首层商业以超市+美食广场完成“去零售化”,近郊大盘开发却以点式布局…那些看起来“反常识”的空间规划,却成为打动消费者的关键。

那为什么“反常识”的规划反而更有效?我们从业态布局、空间组织、商铺规划、动线设计与内装表达五个维度,逐一拆解反常识的规划逻辑。

粤ICP备2022151159号-1